![]() 旋转式压缩机
专利摘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至少一个缸筒,在叶片槽的一侧形成有吐出引导槽;滚子,以能够回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缸筒,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叶片,所述叶片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滚子的铰链槽中,所述叶片的另一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筒的叶片槽;以及多个轴承板,密封所述缸筒的两个侧面,并且在至少一侧形成有吐出口,以与所述吐出引导槽连通,所述吐出口可以与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吐出引导槽之间形成的制冷剂残留空间连通。因此,在滚子经过了吐出引导槽之后,也能够排出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 公开号:CN214330897U 申请号:CN202022080645.4U 申请日:2020-09-21 公开日:2021-10-01 发明作者:李真圭;罗相敏 申请人:LG Electronics Inc; IPC主号:F04C18-356
专利说明:
[n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特别是涉及滚子和叶片结合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02] 旋转式压缩机是利用在缸筒的压缩空间进行回旋运动的滚子和与该滚子的外周面相接而将缸筒的压缩空间划分为多个空间的叶片来压缩制冷剂的方式。 [n0003] 旋转式压缩机可以根据滚子和叶片是否结合,分为滚动活塞方式和铰链叶片方式。滚动活塞方式是叶片以能够从滚子分离的方式结合并且叶片紧贴于滚子的方式,铰链叶片方式是叶片铰接于滚子的方式。日文公开特许公报第2010-168977号(公开日:2010年8月5日)和韩国公开特许公报第 10-2016-0034071号(公开日:2016年3月29日)分别公开了一种铰链叶片方式,与滚动活塞方式相比,这种铰链叶片方式的动作更稳定,由此能够减少轴向泄漏。 [n0004] 旋转式压缩机在压缩过程中在压缩空间内产生气体力,由于该气体力,叶片受到宽度方向上的力。然而,随着叶片的后方侧结合于叶片槽,叶片将宽度方向的力传递给缸筒的叶片槽。那么,会在叶片槽的内周侧和外周侧产生正交于叶片槽且作用于相反方向的缸筒反作用力。随着这一对缸筒反作用力沿叶片的长度方向隔着预设的间隔产生,会以一种偶力发挥作用,因此,在叶片进行往复运动时,会使该叶片的侧面和叶片槽的侧壁面边缘被挤压,导致侧面压力上升,从而会产生摩擦损失或侧面磨损。 [n0005] 与滚动活塞方式相比,在如日文公开特许公报第2010-168977号和韩国公开特许公报第10-2016-0034071号的铰链叶片方式中产生更多因这种侧面压力的上升引起的摩擦损失或侧面磨损,因此可能会降低压缩机效率或可靠性。 [n0006] 此外,从旋转式压缩机的特性来看,即便在结束了对相应压缩室的吐出的状态下,制冷剂也会残留在叶片的吐出侧侧面、吐出引导槽的一端以及滚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空间(以下,称作制冷剂残留空间),随着进行滚子的压缩行程,残留于该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会上升至吐出压以上。因此,在旋转式压缩机中,会进一步加重前述的因侧面压力的上升而引起的摩擦损失或侧面磨损,从而压缩机的可靠性会下降。 [n0007]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在铰链叶片方式中,抑制叶片和插入有该叶片的叶片槽之间的侧面压力增大,从而能够抑制摩擦损失或侧面磨损。 [n0008]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抑制制冷剂残留在制冷剂残留空间,来防止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至吐出压以上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09]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连通制冷剂残留空间和吐出口,来使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经由吐出口排出,由此能够使残留制冷剂容易从制冷剂残留空间排出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10] 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提供一种吐出口与叶片重叠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11] 另外,可以提供一种所述吐出口形成为比吐出引导槽更宽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12]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所述吐出口朝向所述叶片倾斜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13]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以所述吐出引导槽为基准,所述吐出口向所述叶片侧偏心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14]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所述吐出口具有双重宽度的旋转式压缩机。 [n0015] 另外,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至少一个缸筒,在叶片槽的一侧形成有吐出引导槽;滚子,以能够回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缸筒,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叶片,所述叶片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滚子的铰链槽中,所述叶片的另一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筒的叶片槽;以及多个轴承板,密封所述缸筒的两个侧面,并且在至少一侧形成有吐出口,以与所述吐出引导槽连通,所述吐出口连通于在与所述叶片槽相邻的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一端、面向该一端的所述叶片的一侧面以及所述滚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的制冷剂残留空间。 [n0016] 在此,所述吐出口可以形成为在轴向投影时所述吐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叶片重叠。 [n0017] 此外,所述吐出引导槽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口连通,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同心。 [n0018] 此外,所述吐出口的内径可以大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 [n0019] 此外,所述吐出口的出口侧内径可以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相同。 [n0020] 此外,所述吐出口可以由吐出口入口部和吐出口出口部形成,所述吐出口入口部的内径可以大于所述吐出口出口部的内径,面向所述吐出引导槽的所述吐出口入口部的内径可以大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 [n0021] 此外,在面向所述吐出引导槽的所述吐出口的入口可以形成有排出槽,所述排出槽朝向所述叶片沿径向偏心延伸,所述排出槽可以形成为在轴向投影时与所述叶片重叠。 [n0022] 此外,所述吐出引导槽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口连通,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向所述叶片侧偏心配置。 [n0023] 此外,所述吐出口可以形成为与轴向平行。 [n0024] 此外,所述吐出口可以形成为相对于轴向倾斜。 [n0025] 在此,所述吐出引导槽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口连通,在所述吐出引导槽和所述制冷剂残留空间之间可以形成有排出流路。 [n0026] 此外,所述排出流路可以由贯通所述吐出引导槽和所述叶片槽之间的孔或槽形成。 [n0027] 另外,为了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至少一个缸筒,在叶片槽的一侧形成有吐出引导槽;滚子,以能够回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缸筒,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叶片,所述叶片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滚子的铰链槽,所述叶片的另一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筒的叶片槽;以及多个轴承板,密封所述缸筒的两个侧面,并且在至少一侧形成有吐出口,以与所述吐出引导槽连通,所述吐出口的至少一部分在轴向上与所述叶片槽或所述铰链槽重叠。 [n0028] 在此,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可以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在轴向上一致,面向所述吐出引导槽的所述吐出口的入口侧内径可以形成为大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 [n0029] 在此,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可以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向所述叶片槽或所述铰链槽侧偏心。 [n0030]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 [n0031] 图2是示出图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横向剖视图。 [n0032] 图3的(a)~(f)是示出在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随旋转轴的旋转角度而变化的叶片滚子的位置的概略图。 [n0033] 图4是切断本实施例的压缩部的一部分并示出的立体图。 [n0034] 图5是将图4的吐出口周边放大示出的立体图。 [n0035] 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一例的俯视图。 [n0036] 图7是图6的“Ⅳ-Ⅳ”线剖视图。 [n0037] 图8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n0038] 图9是图8的“Ⅴ-Ⅴ”线剖视图。 [n0039] 图1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n0040] 图11是图10的“Ⅵ-Ⅵ”线剖视图。 [n0041] 图1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n0042] 图13是图12的“Ⅶ-Ⅶ”线剖视图。 [n0043] 图1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n0044] 图15是图14的“Ⅷ-Ⅷ”线剖视图。 [n0045] 图1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 [n0046] 图17是图16的“Ⅺ-Ⅺ”线剖视图。 [n0047]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一实施例对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可以根据缸筒的数量分为单旋转式压缩机和双旋转式压缩机。本实施例涉及在滚子和叶片结合的铰链叶片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中,滚子或与该滚子相向的轴承板的轴向侧面的形状。因此,可以在单旋转式压缩机或双旋转式压缩机均适用。在下文中,以单旋转式压缩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也可以同样适用于双旋转式压缩机。 [n0048] 图1是示出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纵向剖视图,图2是示出图1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部的横向剖视图。 [n0049] 参照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电动部20设置于壳体 10的内部空间11,在壳体10的内部空间11设置有通过旋转轴30而机械连接于电动部20的下侧的压缩部100。 [n0050] 电动部20由压入并固定于壳体10的内周面的定子21、和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定子21的内部的转子22形成。旋转轴30压入并结合于转子22。在旋转轴30中形成有相对于轴部31偏心的偏心部35,后述的叶片滚子140 的滚子141以能够滚动的方式结合于偏心部35。 [n0051] 压缩部100包括主轴承板110、副轴承板120、缸筒130以及叶片滚子 140。主轴承板110和副轴承板120隔着缸筒130设置于轴向两侧,在缸筒 130的内部形成压缩空间V。并且,主轴承板110和副轴承板120在径向上支撑贯通缸筒130的旋转轴30。叶片滚子140结合于旋转轴30的偏心部35,并在缸筒130中进行回旋运动的同时压缩制冷剂。 [n0052] 在主轴承板110中,主凸缘部111形成为圆盘形状,在主凸缘部111的边缘形成有侧壁部111a,以使其热套(shrink-fitted)或焊接于壳体10的内周面。在主凸缘部111的中央形成有向上凸出的主轴承部112,在主轴承部 112贯通形成有主轴承孔112a,以使旋转轴30插入并被支撑。 [n0053] 在主轴承部112的一侧形成有吐出口114,所述吐出口114与压缩空间 V连通并向壳体10的内部空间11吐出在该压缩空间V压缩的制冷剂。根据情况,吐出口114可以不形成于主轴承板110,而形成于副轴承板120。关于吐出口114,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n0054] 在副轴承板120中,副凸缘部121形成为圆盘形状,所述副凸缘部121 可以通过螺栓来与缸筒130一起紧固到主轴承板110。当然,在缸筒130固定于壳体10的情况下,主轴承板110可以分别螺栓紧固于副轴承板120和缸筒130,在副轴承板120固定于壳体10的情况下,缸筒130和主轴承板110 可以通过螺栓而紧固在副轴承板120。 [n0055] 在副凸缘部121的中央形成有向下凸出的副轴承部122,在所述副轴承部122中,在与主轴承孔112a相同的轴线上贯通形成有副轴承孔122a。副轴承孔122a支撑旋转轴30的下端。 [n0056] 缸筒130形成为其内周面的内径相同的正圆形状的环形。缸筒130的内径形成为大于滚子141的外径,从而在缸筒130的内周面和滚子141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压缩空间V。由此,缸筒130的内周面可以形成压缩空间V的外壁面,滚子141的外周面可以形成压缩空间V的内壁面,叶片145可以形成压缩空间V的侧壁面。因此,随着滚子141进行回旋运动,压缩空间V的外壁面形成固定壁,而压缩空间V的内壁面和侧壁面可以形成位置可变的可变壁。 [n0057] 在缸筒130形成有吸入口131,在吸入口131的圆周方向一侧形成有叶片槽132,在吸入口131的相反侧隔着叶片槽132形成有吐出引导槽133。 [n0058] 吸入口131形成为具有圆形截面的形状,并且连接有吸入管12,吸入管 12形成为贯通缸筒130的外周面和内周面之间从而贯通壳体10。因此,制冷剂经由吸入管12和吸入口131被吸入到缸筒130的压缩空间V。 [n0059] 叶片槽132形成为长方体的截面形状,并且沿着从缸筒130的内周面朝向外周面的方向伸长地形成。叶片槽132的内周侧开口,而外周侧被封堵或开口以被壳体10的内周面封堵。 [n0060] 另外,叶片槽132形成为具有与后述的叶片滚子140的叶片145的厚度或宽度大致相等的宽度,以使叶片145能够滑动。由此,叶片145的两个侧面被叶片槽132的两个内壁面支撑并沿大致直线滑动。 [n0061] 吐出引导槽133通过在缸筒130的内侧边缘处倒角成半球剖面形状而形成。吐出引导槽133起到将在缸筒的压缩空间内压缩的制冷剂引向主轴承板 110的吐出口114的作用。由此,当沿轴向投影时,吐出引导槽形成于与吐出口重叠的位置,以与吐出口连通。 [n0062] 然而,由于吐出引导槽133会产生死体积(dead volume),因此也可以省略吐出引导槽133或以最小的尺寸形成。关于吐出引导槽133将在后面详细说明。 [n0063] 另一方面,如前所述,叶片滚子140由滚子141和叶片145构成。滚子 141和叶片可以形成为一体,也可以结合为能够进行相对运动。在本实施例中,以滚子和叶片结合为能够旋转的例子为中心进行说明。 [n0064] 滚子141形成为圆筒形状。滚子141的轴向高度与缸筒130的内周面高度大致相同。但是,由于滚子141需要相对于主轴承板110和副轴承板120 滑动,因此滚子141的轴向高度也可以稍微小于缸筒130的内周面的高度。 [n0065] 另外,滚子141的内周面高度和外周面高度几乎相同。因此,连接滚子 141的内周面和外周面之间的两个轴向截面形成第一密封面141a和第二密封面141b,该第一密封面141a和第二密封面141b与滚子141的内周面或外周面分别呈直角。但是,滚子141的内周面和密封面141a、141b之间的边缘、或滚子141的外周面和密封面141a、141b之间的边缘可以形成为直角,或者也可以形成为稍微倾斜或曲面。 [n0066] 滚子141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并结合于旋转轴30的偏心部35,而叶片145以能够滑动的方式结合于缸筒130的叶片槽132并且铰接于滚子141 的外周面。由此,在旋转轴30进行旋转时,滚子141通过偏心部35而在缸筒130的内部进行回旋运动,而叶片145以结合于滚子141的状态进行往复运动。 [n0067] 在滚子141的外周面形成有一个铰链槽1411,以使后述的叶片145的铰链凸部1452能够插入其中而旋转。铰链槽1411形成为外周面开口的圆弧形状。 [n0068] 铰链槽1411的内径形成为大于铰链凸部1452的外径,但是形成为足以在插入铰链凸部1452的状态下滑动而不会脱离的尺寸。 [n0069] 另一方面,叶片145包括滑动部1451、铰链凸部1452以及干扰回避部 1453。 [n0070] 滑动部1451形成为具有预设长度和厚度的平板形状。例如,滑动部1451 总体上形成为长方体形状。另外,滑动部1451的长度为,即便滚子141完全移动到叶片槽132的相反侧的状态下,叶片145仍保留在叶片槽132中。 [n0071] 铰链凸部1452在滑动部1451的面对滚子141的前方侧端部上延伸形成。铰链凸部1452形成为具有能够插入到铰链槽1411中并旋转的截面积。铰链凸部1452可以形成为半圆形或除连接部分之外的几乎圆形的截面形状,以对应于铰链槽1411。 [n0072] 干扰回避部1453是为了在叶片145相对于滚子141进行旋转运动时,防止滑动部1451受铰链槽1411的轴向边缘的干扰而形成的部分。因此,干扰回避部1453沿滑动部1451和铰链凸部1452之间的面积减小的方向凹陷形成。 [n0073] 通常,干扰回避部1453形成为以滑动部1451的长度方向中心线为基准而对称,并且形成为具有凹陷的楔形弯曲的截面形状。由此,干扰回避部1453 在插入到叶片槽132的状态下与该叶片槽132的内壁面隔开规定间隔,并且与滚子141的外周面形成后述的制冷剂残留空间S。 [n0074] 附图中未说明的附图标记150是吐出阀、160是消声器。 [n0075] 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动作如下。 [n0076] 即,若电源施加到电动部20,则电动部20的转子22旋转,由此使旋转轴30旋转。则,结合于旋转轴30的偏心部35的叶片滚子140的滚子141 进行回旋运动并将制冷剂吸入到缸筒130的压缩空间V。 [n0077] 该制冷剂会反复如下的一系列过程,即被叶片滚子140的滚子141和叶片145压缩,开放设置于主轴承板110的吐出阀150,通过吐出口114向消声器160的内部空间吐出,并向壳体10的内部空间11吐出。 [n0078] 此时,滚子141和叶片145的位置会随着旋转轴30的旋转角度而发生变化。图3是示出在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中,随旋转轴的旋转角度而变化的叶片滚子的位置的概略图。 [n0079] 首先,在该图中,将在旋转轴30的偏心部35面向叶片槽132的位置处穿过该旋转轴30的轴心O(与缸筒的轴心相同)和铰链槽1411的轴心O'的假想线(以下,称为第一中心线)设为0°。图3的(a)与上述情形对应。此时,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几乎与缸筒130的内周面接触,而叶片145 被引入到叶片槽132的里侧。 [n0080] 接下来,图3的(b)和(c)是旋转轴旋转了60°和120°左右的状态。在从图3的(a)变为图3的(b)、(c)状态时,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 从缸筒130的内周面隔开,而叶片145的一部分会从叶片槽132引出。此时,后程压缩室V2形成吸入室,制冷剂经由吸入口131流入到后程压缩室V2。相反,前程压缩室V1形成压缩室,并开始压缩填充于该前程压缩室V1的制冷剂。由于容纳于前程压缩室V1的制冷剂还未达到吐出压,因此,在前程压缩室中不会产生气体力或叶片的反作用力,或者即便产生其大小也是可以忽略不计的程度。 [n0081] 接下来,图3的(d)是旋转轴旋转了180°左右的状态。当从图3的(c) 变为图3的(d)的状态时,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从缸筒130的内周面隔开最大距离,叶片145从叶片槽132抽出最多。由于前程压缩室V1处于压缩行程已过半的状态,因此容纳于前程压缩室V1的制冷剂会成为接近吐出压的状态。此时,因被压缩的制冷剂,在前程压缩室V1中会产生气体力和滚子反作用力,并且该气体力和滚子反作用力会传递到叶片145。通过传递到叶片145的气体力和滚子反作用力,在叶片145的两个侧面和叶片槽132 的内侧面之间会产生沿叶片145的宽度方向的反作用力。因这种反作用力,会在叶片145和叶片槽132之间引起侧面压力的增加或侧面磨损。关于此,将在后面与用于避免侧面压力的增加或侧面磨损的结构一起进行说明。 [n0082] 接下来,图3的(e)是旋转轴旋转了240°左右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滚子145的铰链槽1411重新朝着缸筒130的内周面移动,并且叶片145的一部分会进入到叶片槽132中。此时,因容纳于前程压缩室V1的制冷剂已经达到吐出压而处于开始吐出的状态,或者达到开始吐出的时间点的状态。因此,该状态是上述的气体力和滚子反作用力最高或几乎达到最高的状态,从而叶片145和叶片槽132之间的侧面压力的增加或侧面磨损可能最严重。关于此,也将在后面与用于避免侧面压力的增加或侧面磨损的结构一起进行说明。 [n0083] 接下来,图3的(f)是旋转轴旋转了300°左右的状态。该状态是前程压缩室V1的制冷剂几乎吐完的状态,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几乎与缸筒130 的内周面接触,而叶片145几乎撤回到叶片槽132中。在该状态下,制冷剂几乎不会残留在前程压缩室V1,因此几乎不会产生气体力和滚子反作用力。 [n0084] 如前述,从旋转式压缩机的特性来看,气体力和滚子反作用力会同时作用于叶片145。气体力在从前程压缩室(吐出室)朝向后程压缩室(吸入室) 的方向、即沿叶片145的宽度方向上发挥作用,而滚子的反作用力根据滚子 141的位置,在朝向叶片145的方向上发挥作用,或者作为朝向叶片145的力的分力而发挥作用。 [n0085] 因此,在旋转式压缩机中,随着气体力和滚子反作用力传递到叶片145 的前方侧,会在叶片145的两个侧面与面向该叶片145的两个侧面的叶片槽132的内周侧边缘附近以及外周侧边缘附近之间,会产生以彼此相反方向发挥作用的第一反作用力和第二反作用力。 [n0086] 因此,在上述的压缩过程中,当叶片145在叶片槽132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时,该叶片145的两个侧面和面向该两个侧面的叶片槽132的侧面边缘会过度紧贴,导致侧面压力增加,进而会产生摩擦损失或侧面磨损。 [n0087] 另一方面,从旋转式压缩机的特性来看,在叶片的吐出侧侧面、吐出引导槽的一端以及滚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制冷剂残留空间,该制冷剂残留空间可以在制冷剂残留的状态下被密封。此时,该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会随着滚子的回旋运动被进一步压缩,由此制冷剂压力会上升至吐出压以上。 [n0088] 此时,如果是滚动活塞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则由于叶片不受滚子的约束,因而在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压力过度上升时,叶片会从滚子分离而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会向叶片的相反侧空间(吸入室)泄漏,由此能够降低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压力。 [n0089] 然而,就铰链叶片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而言,由于叶片受到滚子的约束,因此,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不会像上述一样泄漏,并上升至吐出压以上。此时,由于增加了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压力,从而会进一步增加对叶片和叶片槽的侧面压力,因此,不仅会增加叶片和叶片槽之间的摩擦损失或侧面磨损,还会降低叶片和滚子的可靠性。 [n0090] 因此,本实施例旨在通过制冷剂残留空间形成与吐出口连通的制冷剂排出流路,来抑制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压力过度上升。 [n0091] 图4是切断本实施例的压缩部的一部分并示出的立体图,图5是将图4 的吐出口周边放大示出的立体图,图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一例的俯视图,图7是图6的“Ⅳ-Ⅳ”线剖视图。 [n0092] 参照图4至图7,在本实施例的缸筒130形成有与压缩室V连通的吐出引导槽133,并且在主轴承板110形成有吐出口114,以与吐出引导槽133 连通。在下文中,将吐出口114的面向压缩室V的一侧定义为入口,将吐出口114的面向消声器160的内部空间的一侧定义为出口。 [n0093] 吐出口114可以形成为与旋转轴30的轴向平行。即,连接吐出口114 的入口中心Oh1和出口中心Oh2的第一假想线CL1与穿过旋转轴30的中心 O的轴心线平行。但是,根据情况,吐出口114也可以形成为穿过其中心Oh 的第一假想线CL1相对于穿过旋转轴30的中心O的轴心线(未标记)倾斜。 [n0094] 另外,穿过吐出口114的中心Oh的第一假想线CL1和后述的穿过吐出引导槽133的中心Og的第二假想线CL2可以形成在同一线上。 [n0095] 吐出引导槽133在缸筒130的内周面边缘形成为大致半球形状(准确地说,是1/2半球形状,但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为半球形状),而吐出口114 在主轴承板110上形成为正圆形状。 [n0096] 就本实施例的吐出口114而言,该吐出口114的中心Oh和吐出引导槽 133的中心Og形成在同一轴线上,吐出口114的内径D1形成为大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D2、即连接吐出引导槽133的两端的假想圆的直径(或者是曲率,但是在下文中定义为吐出引导槽的内径,以便于说明)。也就是说,本实施例的吐出口114的截面积大于形成吐出引导槽133的假想圆的截面积。 [n0097] 由此,吐出口114形成为可以在径向上与叶片145的铰链凸部1452或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的一部分重叠。那么,当轴向投影时吐出口114和制冷剂残留空间S会重叠,并且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会包含在吐出口 114范围内。 [n0098] 如上所述,若吐出口114的内径D1形成为大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 D2,从而制冷剂残留空间S(或铰链凸部和铰链槽的一部分)重叠在吐出口 114的范围内,则即便滚子(准确地说,滚子和缸筒相接的接触点)141完全穿过吐出引导槽133,制冷剂残留空间S也依然保持与吐出口114连通的状态。由此,可以形成能够排出残留于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制冷剂的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 [n0099] 那么,即使在相应的压缩室中滚子141的吐出行程已结束的状态下(以下,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为滚子结束吐出行程的状态),残留在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制冷剂也会经由吐出口114排出到壳体10的内部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压力过度上升。 [n0100] 从而,可以通过抑制因滚子141的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压力而引起的施加到叶片145的侧面压力上升,来防止在叶片145和叶片槽132之间产生的摩擦损失和侧面磨损。不仅如此,还能够抑制叶片145和与该叶片145铰接的滚子141的可靠性的下降。 [n0101]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的另一实施例如下。 [n0102] 即,前述的实施例是通过扩大吐出口的内径来使吐出口与制冷剂残留空间在轴向上重叠的情形,但是本实施例是在保持吐出口的内径不变的前提下,使该吐出口与制冷剂残留空间在径向上重叠的情形。 [n0103] 图8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9是图8的“Ⅴ- Ⅴ”线剖视图。 [n0104] 参照图8和图9,本实施例的吐出口114形成为该吐出口114的内径D1 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D2大致相同。 [n0105] 另外,吐出口114形成为连接入口中心Oh1和出口中心Oh2的第一假想线CL1与穿过旋转轴30的中心O的轴心线(未标记)平行。 [n0106] 但是,本实施例的吐出口114的中心Oh形成为向制冷剂残留空间S侧偏心,而并非与吐出引导槽133的中心Og位于同一轴线上。于是,吐出口 114形成为不仅具有与吐出引导槽133相同的内径,而且吐出口114还能在径向上与叶片145的铰链凸部1452或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的一部分重叠。 [n0107] 由此,当轴向投影时,吐出口114和制冷剂残留空间S重叠,并且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会包含在吐出口114的范围内。 [n0108] 如上所述,若吐出口114形成为以吐出引导槽133为基准而向制冷剂残留空间S侧偏心,则制冷剂残留空间S(或者,铰链凸部和铰链槽的一部分) 可以重叠在吐出口114的范围内。其作用效果和前述的实施例的作用效果大同小异,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n0109]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吐出口114向制冷剂残留空间S侧移动而形成,因此,无需使吐出口114的内径D1大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D2,也能够形成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 [n0110] 那么,可以不扩大开闭吐出口114的吐出阀150的尺寸,因此能够相应地保持阀的响应性。由此,不仅能够抑制吐出阀150的尺寸扩大导致的阀的响应性的下降,还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压缩机的性能下降和噪音增加。 [n0111]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的另一例子如下。 [n0112] 即,前述实施例是吐出口形成为与旋转轴的轴向平行的情形,但是,本实施例是吐出口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的轴向倾斜,并且吐出口的入口在径向上与制冷剂残留空间重叠的情形。 [n0113] 图10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的“Ⅵ -Ⅵ”线剖视图。 [n0114] 参照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的吐出口114形成为其内径D1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D2大致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连接吐出口114的入口中心Oh1和出口中心Oh2的第一假想线CL1相对于穿过旋转轴30的中心O 的轴心线(未标记)倾斜。 [n0115] 例如,吐出口114的入口中心Oh1相对于吐出引导槽133的中心Og向叶片槽132侧偏心。那么,即便吐出口114的出口与制冷剂残留空间沿径向隔开,吐出口114的入口也可以与叶片145的铰链凸部1452或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的一部分重叠。因此,当轴向投影时,不仅吐出口114和制冷剂残留空间S重叠,而且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吐出口114的范围内。 [n0116] 在此情况下,吐出口114的出口中心Oh2可以形成为与吐出引导槽133 的中心Og大致相同地位于同一轴线上。 [n0117] 如上所述,若吐出口114的入口中心Oh1以吐出引导槽133为基准向制冷剂残留空间S侧偏心,则如前述实施例,制冷剂残留空间S(或者,铰链凸部和铰链槽的一部分)包含在吐出口114的范围内,由此能够形成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 [n0118] 但是,在本实施例中,随着吐出口114的入口向制冷剂残留空间S侧移动而形成,由此无需使吐出口114的内径大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也能够形成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 [n0119] 那么,与图8的实施例同样地,可以不扩大开闭吐出口114的吐出阀150 的尺寸,因此能够相应地保持阀的响应性。由此,不仅能够抑制吐出阀150 的尺寸扩大导致的阀的响应性的下降,还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压缩机的性能下降和噪音增加。 [n0120]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随着倾斜形成吐出口114,吐出阀150可以配置于原位置、即具有与吐出引导槽133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的中心的位置,因此能够充分确保与主轴承部112之间的干扰距离。由此,能够确保主轴承部 112的径向厚度,进而能够相应地稳定支撑旋转轴。 [n0121]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的另一例子如下。 [n0122] 即,前述实施例是吐出口形成为一个内径的情形,而本实施例是吐出口形成为多个内径的情形。 [n0123] 图12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13是图12的“Ⅶ -Ⅶ”线剖视图。 [n0124] 参照图12和图13,本实施例的连接吐出口114的入口中心Oh1以及出口中心Oh2的第一假想线CL1相对于穿过旋转轴30的中心O的轴心线(未图示)形成在同一轴线上。 [n0125] 另外,吐出口114的中心Oh和吐出引导槽133的中心Og形成在同一轴线上。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吐出口114的入口侧内径D11大于吐出侧内径 D12。 [n0126] 例如,本实施例的吐出口114由形成入口侧的吐出口入口部1141和吐出口出口部1142形成。吐出口入口部1141的内径D11形成为大于吐出引导槽 133的内径D2,吐出口出口部1142的内径D12形成为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D2大致相同。 [n0127] 那么,吐出口114的出口形成为具有与吐出引导槽133相同的内径,并且吐出口114的入口形成为比吐出引导槽133宽,由此能够在径向上与叶片 145的铰链凸部1452或滚子141的铰链槽1411的一部分重叠。 [n0128] 因此,当轴向投影时,不仅吐出口114的入口和制冷剂残留空间S重叠,而且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吐出口114的入口范围内。 [n0129] 如上所述,若吐出口114由具有双重直径的吐出口入口部1141和吐出口出口部1142形成,则制冷剂残留空间S(或者,铰链凸部和铰链槽的一部分) 可以包含在吐出口114的入口范围内。其作用效果与前述的图10的实施例的作用效果大同小异,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n0130]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的另一例子如下。 [n0131] 即,前述的实施例是在吐出口上形成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的情形,而本实施例是在吐出口上形成残留制冷剂排出槽的情形。 [n0132] 图14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子的俯视图,图15是图14的“Ⅷ-Ⅷ”线剖视图。 [n0133] 参照图14和图15,本实施例的连接吐出口114的入口中心Oh1以及出口中心Oh2的第一假想线CL1相对于穿过旋转轴30的中心O的轴心线(未标记)形成在同一轴线上。 [n0134] 另外,吐出口114的中心Oh和吐出引导槽133的中心Og形成在同一轴线上,吐出口114的内径D1形成为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D2相同。但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吐出口114的入口侧形成有残留制冷剂排出槽1143。 [n0135] 残留制冷剂排出槽1143从吐出口114的入口侧向制冷剂残留空间S侧偏心地延伸。残留制冷剂排出槽1143可以形成为圆弧形状或者具有角度的形状,也可以倾斜形成为与穿过吐出口114的中心Oh的第一假想线CL1交叉。 [n0136] 那么,不仅是吐出口114可以具有与吐出引导槽133相同的内径,而且残留制冷剂排出槽1143可以在径向上与叶片145的铰链凸部1452或滚子141 的铰链槽1411的一部分重叠。 [n0137] 因此,当轴向投影时,设置于吐出口114的入口的残留制冷剂排出槽1143 与制冷剂残留空间S重叠,并且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至少一部分包含在吐出口114的入口范围内。 [n0138] 如上所述,若残留制冷剂排出槽1143形成于吐出口114入口,则制冷剂残留空间S(或者,铰链凸部和铰链槽的一部分)可以包含在吐出口114的入口范围内。其作用效果和前述的图12的实施例的作用效果大同小异,因此省略对其的说明。 [n0139] 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的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的又一例子如下。 [n0140] 即,前述的实施例是吐出口形成为在径向上与制冷剂残留空间重叠的情形,但是本实施例是通过排出通路来直接连通吐出口和制冷剂残留空间之间的情形。 [n0141] 图16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吐出口的另一例的俯视图,图17是图16的“Ⅺ -Ⅺ”线剖视图。 [n0142] 参照图16和图17,本实施例的吐出口114的中心Oh和吐出引导槽133 的中心Og大致位于同一轴线上。另外,吐出口114的内径D1和吐出引导槽 133的内径D2大致相同。由此,吐出口114形成于在径向上不与制冷剂残留空间S重叠的位置。 [n0143] 但是,在本实施例的吐出引导槽133的侧面可以形成有排出通路135,排出通路135贯通形成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叶片槽132的内壁面之间。排出通路135可以由至少一个孔形成。 [n0144] 虽然未图示,但排出通路也可以由设置于吐出引导槽的侧面与连接到该侧面的叶片槽的内壁面之间的边缘处的至少一个槽形成。 [n0145] 在此,吐出口114的入口中心Oh1和出口中心Oh2可以形成为与旋转轴 30的轴心平行或相对于旋转轴30的轴心倾斜。 [n0146] 如上所述,若在吐出引导槽133和叶片槽132之间形成排出通路135,则制冷剂残留空间S的制冷剂经由排出通路135移动到吐出引导槽133,即便在滚子141完全经过吐出引导槽133的状态下,该制冷剂也能通过吐出口 114排出。由此,与前述的实施例同样地,能够预先防止制冷剂残留于制冷剂残留空间S而被过度压缩。 [n0147] 此外,如前述的图8、图10、图12、图14的实施例,无需将吐出口114 的内径D1(准确地说,吐出口的出口)形成为大于吐出引导槽133的内径 D2,而且还能够形成残留制冷剂排出流路。 [n0148] 那么,可以不扩大开闭吐出口114的吐出阀150的尺寸,因此能够相应的保持阀的响应性。由此,不仅能够抑制吐出阀150的尺寸扩大导致的阀的响应性的下降,还能够抑制因此而引起的压缩机的性能下降和噪音增加。 [n0149] 另外,如图10、图12、图14的实施例,吐出阀150可以配置于原位置、即具有与吐出引导槽133的中心在同一轴线上的中心的位置,因此能够充分确保吐出阀150与主轴承部112之间的干扰距离。由此,能够确保主轴承部 112的径向厚度,因此能够相应地稳定支撑旋转轴。 [n0150] 根据本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吐出口连通于在叶片槽和吐出引导槽之间形成的制冷剂残留空间,由此能够抑制在滚子经过了吐出引导槽之后制冷剂依然残留在制冷剂残留空间。由此,能够通过抑制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至吐出压以上,来抑制叶片和插入有该叶片的叶片槽之间的侧面压力的增加、摩擦损失或侧面磨损。 [n0151]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吐出口的中心可以形成为与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同心,吐出口的内径可以大于吐出引导槽的内径。由此,吐出口始终与制冷剂残留空间连通,因而能够抑制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压力上升至吐出压以上。 [n0152]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吐出口可以形成为与在叶片槽和吐出引导槽之间形成的制冷剂残留空间连通,并且吐出口的出口侧内径与吐出引导槽的内径相同。由此,保持吐出阀的直径,从而能够提高吐出阀的响应性和安装自由度。 [n0153] 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吐出口形成为倾斜或者阶梯状,由此不仅保持吐出口的内径,而且还能够使吐出口与在叶片槽和吐出引导槽之间形成的制冷剂残留空间连通。因此,不仅能够迅速地排出制冷剂残留空间的制冷剂,还能够通过保持吐出阀的直径来提高吐出阀的响应性和安装自由度。 [n0154] 另一方面,在前述实施例中,以滚子和叶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结合的例子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滚子和叶片形成为一体的情况下,磨损回避部也可以同样地适用。 [n0155] 另外,在前述实施例中,以缸筒为一个的例子为中心进行了说明,但是在缸筒为多个的情况下,磨损回避部也可以同样地适用。 [n0156] 另外,当使用如R32的高压制冷剂时,会产生更大的滚子反作用力,因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有效地应用于使用这种高压制冷剂的铰链叶片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 [n0157] 另外,本实用新型有利于在具有3HP以上的制冷能力的空调装置中,应用安装有BLDC(Brushless Direct Current Motor:无刷直流马达)电机的铰链叶片方式的旋转式压缩机时使用。尤其,在制冷剂的密度增加并且流入有较多的液态制冷剂的低负载低速条件下,本实用新型依然能够获得高能效。
权利要求:
Claims (11) [0001] 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中,包括: 至少一个缸筒,在叶片槽的一侧形成有吐出引导槽; 滚子,以能够回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缸筒,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 叶片,所述叶片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滚子的铰链槽中,所述叶片的另一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筒的叶片槽;以及 多个轴承板,密封所述缸筒的两个侧面,并且在至少一侧形成有吐出口,以与所述吐出引导槽连通, 所述吐出口与在所述叶片槽和所述吐出引导槽之间形成的制冷剂残留空间连通。 [0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形成为,在轴向投影时所述吐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叶片重叠。 [00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同心,所述吐出口的内径大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 [0004]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同心, 所述吐出口的出口侧内径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相同。 [0005]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同心, 所述吐出口由吐出口入口部和吐出口出口部形成,所述吐出口入口部的内径形成为大于所述吐出口出口部的内径, 面向所述吐出引导槽的所述吐出口入口部的内径大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 [0006]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形成为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同心, 在面向所述吐出引导槽的所述吐出口的入口形成有排出槽,所述排出槽朝向所述叶片沿径向偏心延伸, 所述排出槽形成为在轴向投影时与所述叶片重叠。 [0007]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向所述叶片侧偏心配置, 所述吐出口形成为与轴向平行或者相对于轴向倾斜。 [000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在所述吐出引导槽和所述制冷剂残留空间之间形成有排出流路, 所述排出流路由贯通所述吐出引导槽和所述叶片槽之间的孔或槽形成。 [0009] 9.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中,包括: 至少一个缸筒,在叶片槽的一侧形成有吐出引导槽; 滚子,以能够回旋的方式设置于所述缸筒,在所述滚子的外周面形成有铰链槽; 叶片,所述叶片的一端部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插入到所述滚子的铰链槽,所述叶片的另一端部以能够滑动的方式插入到所述缸筒的叶片槽;以及 多个轴承板,密封所述缸筒的两个侧面,并且在至少一侧形成有吐出口,以与所述吐出引导槽连通, 所述吐出口形成为在轴向投影时所述吐出口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叶片槽或所述铰链槽重叠。 [0010]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和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在轴向上一致, 面向所述吐出引导槽的所述吐出口的入口侧内径大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内径。 [001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其中, 所述吐出口的中心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吐出引导槽的中心向所述叶片槽或所述铰链槽侧偏心。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KR20180083646A|2018-07-23|스크롤 압축기 KR20130039265A|2013-04-19|바이패스 홀을 갖는 스크롤 압축기 US8602755B2|2013-12-10|Rotary compressor with improved suction portion location KR20100017009A|2010-02-16|로터리 압축기 KR101934295B1|2019-01-02|스크롤 압축기 CN214330897U|2021-10-01|旋转式压缩机 EP3575603B1|2021-07-21|Scroll compressor having enhanced discharge structure KR200381016Y1|2005-04-08|로터리 압축기의 흡입손실 저감 구조 KR20180129428A|2018-12-05|로터리 압축기 KR20190006400A|2019-01-18|토출 구조를 개선한 압축기 EP3379082B1|2021-03-17|Hermetic compressor KR102227090B1|2021-03-12|베인 로터리 압축기 US20200400144A1|2020-12-24|Scroll compressor US11078908B2|2021-08-03|Scroll compressor having communication groove KR102182170B1|2020-11-24|스크롤 압축기 KR102232270B1|2021-03-24|전동식 압축기 KR100286714B1|2001-05-02|베어링부에 흡입구조를 가지는 로터리 압축기 KR101964957B1|2019-04-02|미세홈이 구비되는 압축기 KR102229985B1|2021-03-19|소음저감구조를 구비한 스크롤 압축기 KR102328396B1|2021-11-18|밀폐형 압축기 KR101587165B1|2016-01-21|스크롤 압축기 및 이를 적용한 냉동기기 KR20190129372A|2019-11-20|개선된 랩 구조를 구비한 압축기 US20210363990A1|2021-11-25|Rotary compressor KR20200093350A|2020-08-05|베인 로터리 압축기 KR20190142567A|2019-12-27|압축기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US20210215397A1|2021-07-15| KR102270805B1|2021-06-29| EP3851676A1|2021-07-21|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JPH11315793A|1998-04-28|1999-11-16|Toshiba Ave Co Ltd|ロータリコンプレッサ| KR20050098172A|2004-04-06|2005-10-11|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로터리 압축기의 가스누설 저감구조| JP5040934B2|2009-01-22|2012-10-03|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密閉型圧縮機| JP6070069B2|2012-10-30|2017-02-01|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ロータリ圧縮機| KR102249115B1|2014-09-19|2021-05-07|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압축기| US10473102B2|2016-02-02|2019-11-12|Lg Electronics Inc.|Rotary compressor having fluid passage between sliding vane and vane slot| KR102227091B1|2019-05-17|2021-03-12|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로터리 압축기| KR102254378B1|2019-05-31|2021-05-21|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로터리 압축기|
法律状态: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2021-10-01| GR01| Patent grant|
优先权:
[返回顶部]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KR10-2020-0005567||2020-01-15|| KR1020200005567A|KR102270805B1|2020-01-15|2020-01-15|로터리 압축기| 相关专利
Sulfonates, polymers, resist compositions and patterning process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machine
Device for fixture finishing and tension adjusting of membrane
Structure for Equipping Band in a Plane Cathode Ray Tube
Process for preparation of 7 alpha-carboxyl 9, 11-epoxy steroids and intermediates useful therein an
国家/地区
|